帶放射性源的避雷針
發布日期:2020-12-15瀏覽次數:736標簽:浪涌保護器圖片
這種設想是匈牙利物理學家斯拉德(L.Szillord)在1914年提出的,后來一些廠商生產出了多種類型的放射性避雷針。據說放射性電極可在避雷針針尖周圍提供大約8.33x10的12次方個電子/秒,即大約相當于1.3薇安的電流,因此有助于降低大氣擊穿電壓,使避雷針具有更大的引雷能力,擴大了保護范圍。1970年有人就聲稱其保護半徑達到了250m。??然面,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在20世紀60、70年代做了大量的現揚測量和試驗,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結論都是否定的。測量的結果簡單而又令人信服:即在相同地方相隔定距離(如幾十米)分別豎立一根放射性避雷針和一根不帶放射性的避雷針,兩者高度相同。晴天,從放射性避雷針上測得10~7-10-8A的電流而一般避雷針測不到電流,這說明放射性物質在起作用。但是,當天氣變壞,電場強度大約為100V/m時,兩針上的電流相等,可達10~6-10-7A A。當電場強度繼續增加,達到1000-5000V/m時,一般避雷針上測得的電流已達數十微安,而放射性避雷針上測得的電流反而略小于此數值。何以如此,原來在雷暴電場作用下,一般避雷針上發生的尖端放電電流已遠遠超過了放射性物質發射電子所產生的電流。相反,由于放射性物質發射電子的屏蔽作用,使放射性避雷針的尖端放電電液比一般避雷針的還小。??實驗室所做的多次測試也說明放射性避雷針無助于大氣擊穿電壓的降低,所以在避雷針上加放射性面是不可取的。一些國家的防雷規范,如德國的防雷規范就指出:“在防借接閃桿上涂以放射性物質不能給予值得稱道的意義。根據大量的科學研究,它們的輔助電離作用比起雷電場中非放射性接閃器的自然電離作用是很微小的。”IEC有關規范也指出:“在接閃器裝設放射性物質,事實上對保護的有效性不會有顯著的提高。”除了這個道理之外,許多國家規定不許使用放射性避雷針的,另外原因,還認為其放射性有礙健康。